图解|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山西将这样做好援疆工作
《中国哲学史》的任务就是将其实质系统整理出来,使之具有形式系统。
① 请参阅拙文《论自然》,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这个解释完全符合孔子的原意,但同样很曲折。
人的情感分析地说是非时空的,甚至是超时空的,比如人到老年以后,还能体验到幼年时期的情感。从孟子关于四端之说(四端之心即四端之情)的著名论述能够看得很清楚(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还要讨论)。但是,从孔子与叶公讨论的问题来看,这是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类问题。但就其现实性而言,由于情感不能离开时空中的形体存在,而时空中的存在就是生命活动,亦是情感中的活动,因此,二者是很难断然分开的。对儒家来说,这后一方面更为重要。
从生命科学的观点看,人类属于同一个类,而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21]。孔子则可以选择情,为了成全孝而父子相隐。敬的情感或敬畏之情是一种宗教情感,儒学的宗教精神主要体现在这里。
但是,儒家的智慧之学始终不能脱开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不能脱开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自我关照与自我直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儒家着眼于人与人生,着眼于人的情感本身的最大需求与满足,并以此来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求得精神上的最大愉悦。[19]《原性》,《韩昌黎集》卷十一。李退溪提出理气合而为心[44]的命题,是对朱子学说的很正确的理解,也是使朱子的心统性情说进一步明确化的一种解释,这显然有功于朱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进行社会的分析,也应当进行社会分析,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中国的礼文化以及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就是孟子提倡四端之情的社会背景,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心理。但朱子论情,无论是四端还是七情,都是从形而下之气上说,论性则是从形而上之理上说,因此气质之性不全是论气,而是指气质中之理,只有心才是兼上下的,故心统性情者也。
人固然是社会的动物,但人类在结成社会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或首先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其中包括道德的进化。前面说过,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可说是一种特殊的同情心或移情作用,是人类共有的,但是如何认识和估价人类的这种情感,却是大不相同的。虽然这种思想在李退溪那里还只是初步地曲折地表现出来的,但是却真正体现出一种分析的精神。[22] 荀子的六情之说,在喜怒哀乐四情中又加上了好恶之情,好恶与七情中的恶欲有相似之处,好亦可以解释成欲(荀子还提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说,与《礼运》之七情说只差一字,即以乐取代了惧。
孟子提出四端而为后来的儒家普遍接受,成为儒家人性学说最重要的内容,这本身就说明,四端之说是代表儒家关于道德情感的主要学说。凡道德都是社会的道德,这是当下很多人的说法,由此出发,可以批评历史上任何一种道德学说,当然也包括孟子的学说在内。有时又从阴阳说七情,比如喜爱欲发于阳,怒哀惧恶发于阴。但是,如果是自由而正当的男女相悦、男女相爱,这在孔子时代或许是常见的,但在后期封建专制社会里则被认为是犯禁的。
乐则相反,多在遇到喜庆或高兴之事时使用,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孟子也有三乐[7]以及与民同乐[8]之说,后者则是指世俗之乐而言的。为政者取信于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人民有无信任感,是最基本的立身行事之道。
关于亲情何以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等问题,我们在第一章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重述。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十三章进行专门的讨论。
如果从哲学上说,至少承认已发之情有一种先天的内在根据,这就只能从未发上说,而未发只能从天道流行上说。义者宜也,有裁断之义,仁义配合,才能行其道。[8]《孟子·梁惠王下》。当然,其中也有某种自然的法则或原则,但这不是将人视为社会公民而形成的公共的行为准则,而是人作为人,即自然界的一员,出于德性而形成的某些互相遵循的规范。这是天即自然给予的,是天然合理的,用后儒即宋明儒的话说,就是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哀与乐也都是如此。因此,未发已发的问题,既是心理分析,又不完全是心理分析,它从心理分析开始,最后归结到天道的问题,由此说明中和何以是天下之大本与达道。
所谓於穆不已,则说明在生生不已的流行之中,又有一种近似于神性的肃穆。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因此,亲情既是人的最本真最原始的存在方式,同时又是实现自我超越、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心理基础。但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四端之情虽然被认为是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但就其对象而言毕竟有一定的范围,比如恻隐之心(包括不忍之心)最为广泛,但主要是对生命而言的,辞让之心主要是对人类、尤其是对长者而言的。
但是在儒家看来,这四种情感至少能够代表之。《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不是对任何姿色都去好,也不是对任何臭味都去恶,而是好那好的姿色,恶那恶的臭味,这就有分辨的问题,而这样的分辨能力是人人都有的。为什么人与动物都是生命,都是天之所生,而动物没有社会道德?有些动物有社会,却没有人类那样的社会情感?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对人类的心理进行分析与研究。但爱作为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不只是道德意义上的爱人,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含义,比如私人之爱、爱一件东西、爱一项工作,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等等。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这里换个角度,只从四情如何实现的心理过程作一些分析。
按照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这只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并没有多大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更不是哲学所关心与讨论的问题。他的这一学说在儒学中具有一定影响。
一般而言,只能从动于中而发于外的情感活动进行解释。德性学说的伦理化,是儒学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现象,但不能代表儒家德性学说的全部精神。
人作为人,不是要不要承认有这种情感,而是如何保护与扩充的问题,人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诸多方面,为什么只用喜怒哀乐这四种情感说明中和呢?喜怒哀乐与中和是不是有一种必然联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是相当困难的,而且缺乏其他文献的直接依据。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这是儒家对人类尊严的一种理解。在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和谐相处的农业社会,也会发生各种天灾人祸,特别是人生信仰等方面也会有恐惧感。荀子对此有一种更唯物的说法。
在人类早期,面对自然界的许多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以及人类所遭遇的命运之神的种种安排如吉凶祸福之类,便产生了恐惧感。因此,四端之情的提出,既是孟子的创造,又是有来源的。
这都是对诚信之情的强调。但何以知道情感之发,中节或不中节呢?《中庸》提出以未发之中为标准。
正如李退溪所说,朱子确实说过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42]这句话,而这句话便成为李退溪的四端主于理,七情主于气的学说的依据。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某些动物有利他行为,这与生存竞争似无关系。